钱乙
钱乙,北宋儿科学家(约1032-1113年)。字仲阳。祖籍钱塘(今浙江杭州),至其曾祖时北迁,定居于郓(今山东东平)。父钱颖,善医,东游海上不返。幼年由姑母收养,成年后从姑父吕氏学医,为方不拘泥于古法,时出新意。尤精通《本草》诸书,详辨阙误。临证以擅长儿科病闻名。元丰(1078-1085)年间至京师因治愈长公主之女疾,授翰林医学。又以黄土汤治愈皇子瘈疭病,而擢为太医丞,赐金紫。后因病辞退。钱氏专业儿科六十年,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,对一些常见小儿病如惊风、吐泻、咳嗽、天花、麻疹等的诊断、预后及治疗,均有进一步的发展。又根据小儿病理特点,总结出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及治疗上柔润的原则。其学术见解,对中医儿科学以至整个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影响很大。钱氏善于化裁古方和创制新方,如治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,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,治脾胃虚弱、消化不良的异功散,以及治肾阴不足的六味地黄丸等在临床上均有较好的疗效,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和应用。其理论、临床经验及医案,经阎孝忠加以整理而成《小儿药证直诀》三卷(约1114年)。

钱乙生于宋明道元年(公元一O三二年),卒于政和三年(公元一一一三年)。字仲阳。北宋著名儿科学家。汉族,祖籍浙江钱塘,后祖父北迁,遂为东平郓州(今山东郓城县)人。钱乙去世后,他的学生阎季忠将他的临床经验加以收集整理,于宣和元年(1119)汇编成《小儿药证直诀》,其中有23个病例和创制的114个药方。此书对小儿生理、病理、辩证施治和制方用药等颇有创见,比欧洲最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三百年,是中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。清代纪晓岚编撰的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载:“小儿经方,于古罕见,自乙始别为专门,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,后人得其绪论,往往有回生之功”。另外,钱乙还著有《伤寒指论微》5卷,《婴孺论》百篇,可惜已散佚,不能不说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大憾事。

 

钱乙认为小儿与成人相比较,在生理、病理上有其自身特点。如小儿在生理上“五脏六腑,成而未全,全而未壮”,在病理上“脏腑柔弱,易虚易实,易寒易热”。因此,其感受邪气之后,往往较成人的抗邪能力降低,易为邪气所伤,多见邪实之证。但另一方面,邪气侵犯人体之后,由于小儿脏腑气血未充而柔弱,邪气损耗正气,又易于使小儿正气受损而转为虚证。其阳气不充盛,被耗伤则生寒;其阴精不充足,被耗伤又可生热,故而病理上虚、实、寒、热变化迅速。钱氏的这一理论认识,为正确掌握小儿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。因此,在小儿疾病的具体治疗时,他反对妄攻误下。认为对于儿科疾病,除非必下不可之证,可以根据年龄体质以及正邪情况酌情使用外,一般不宜妄用。

 

此外,钱乙在《内经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、《中藏经》、《千金方》的基础上,将五脏辨证方法运用于小儿,为儿科临床治疗提出了辨证方法。他认为“心主惊”,“肝主风”,“脾主困”,“肺主喘”,“肾主虚”。其中,钱氏十分重视脏腑寒热虚实的辨析,而且针对不同的病症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治疗方法。可以说,是较有系统的脏腑辨证体系,虽不十分全面,但已经有其初步框架,对中医脏腑辨证学说的形成作出了贡献。

 

钱乙强调五脏辨证,其制方调剂多围绕着五脏虚实寒热而设,如心实热用导赤散,心虚热用生犀散;肝实热用泻青丸,肝虚热用六味丸;脾虚用益黄散,脾湿热用泻黄散;肺虚用阿胶散,肺热用泻白散;肾虚用六味地黄丸等。其制方原则重视选药柔和,反对过用攻伐之品。他的这种用药原则,是针对小儿特点而设立的。此外,钱乙在处方调剂时,多根据前人经验,并结合自己的体会,灵活加减,创立新方。如其创立的地黄丸,就是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化裁减去桂附而成。此外,钱氏临床用药,还常常根据儿科的特点,选用丸剂、散剂、膏剂等。这些成药,可以事先制备,适应于儿科疾病起病急、变化快的特点,便于及时服用,易为小儿所接受。

 

钱乙一生

 

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,就是“专一为业,垂四十年”。

 

业医者知道,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,认为治小儿病最难。因为小儿脉微难见,诊察时又多惊啼,靠脉诊难以辨证,这是一;小儿骨气未成,形声未正,悲啼喜笑,变态无常,靠望诊了解病情也有困难,这是二;小儿不能言语,言语亦未足取信,凭问诊了解病情更难这是三;小儿脏腑柔弱,易虚易实,易寒易热,用药稍有不当,就足使病情复杂化,这是四。因此,钱乙在行医过程中,也深感到小儿病难治。他说:“脉难以消息求,证不可言语取者,襁褓之婴,孩提之童,尤甚焉。”为了攻克这道难关,他花了将近四十年时间。俗话说:“功夫不负有心人”。他果然功成业就,为我国小儿科医学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。”

 

钱乙自幼就“从吕君问医”,精勤好学,认真钻研《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等。特别是《神农本草经》,他“辨正阙误”,所下工夫很深。有人拿了不同的药请教他,他总是从“出生本末”到“物色名貌”的差别,详详细细地解答。事后一查本草书,果然“皆合”。此外,他把古今有关儿科资料一一采辑,加以研究。在钱乙之前,有关治小儿病的资料不多。据《史记》所载,扁鹊曾为小儿医,东汉卫汛著有《颅囟经》,惜已失传。巢元方的《诸病源候论》,孙思邈的《千金方》,也有关于儿科病的记载。到宋初,有人托名古代师巫撰《颅囟经》二卷,谈到了小儿脉法,病证诊断和惊痫、疳痢、火丹(即丹毒)、杂症等的治疗方法。钱乙对这部书反复研究,深有启发,并用于临床,收到疗效。钱乙还借助于《颅囟经》的“小儿纯阳”之说的启示,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,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“五脏辨证”法。因此,阎季忠对他“治小儿该括古今,又多自得”。

 

钱乙学习时,“不名一师”,善于化裁古方,创制新方。如他的六味地黄丸。由熟地黄、山药、山茱萸、茯苓、泽泻、丹皮组成,原是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所载的崔氏八味丸,即八味肾气丸(干地黄、山茱萸、薯蓣、泽泻、丹皮、茯苓、桂枝、附子)的加减化裁,作六味地黄丸,用来当作幼科补剂。这对后世倡导养阴者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。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,朱丹溪的大补阴丸(《丹溪心法》方。由黄柏、知母、熟地黄、龟板、独脊髓组成,都是由此方脱化而来。因此,有人认为钱乙是开辟滋阴派的先驱。此外,钱乙还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,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,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,由生地黄、甘草、木通组成,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的泻白散,即泻肺散,由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生甘草组成,治肝肾阴虚、目鸣、囟门不合的地黄丸,治脾胃虚寒、消化不良的异功散,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,直到治疗寄生虫病的安虫散,使君子丸等等,迄今还是临床常用的名方。

 

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,小儿的生理特点:“脏腑柔弱”、“五脏六腑,成而未全,全而未壮”。其病理特征:“易虚易实,易寒易热”。所以,要攻克小儿病这道难关,必须对小儿的生理、病理有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。他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,逐步摸索一整套诊治方法。在诊断上,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,如左腮赤者为肝热,右腮为肺,目内无光者为肾虚,等等。在处方用药方面,力戒妄攻、误下与峻补,主张“柔润”的原则。

 

传奇身世

 

钱乙的父亲钱颢,擅长用针灸,然而嗜好饮酒,喜欢游玩。有一天他隐藏了姓名,向东行到了海上,没再回来。钱乙当时三岁,母亲在此前已经亡故,父亲的同胞姐妹嫁给了姓吕的医生,同情钱乙成了孤儿,收养他为儿子。钱乙逐渐长大开始读书,跟从吕君学习医术。吕氏将死,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情况告诉了他。[2]钱乙号啕哭泣,请求前去寻找父亲,总共往返了五六次,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。渐渐地又过了几年,才把父亲接回家。这时钱乙已经三十多岁了,乡亲们惊叹不已,感慨激动,为此流下眼泪,很多人赋诗赞颂钱乙寻父的事迹。后来又过了七年,他父亲寿终故去,钱乙按照礼法安葬了父亲。钱乙侍奉养父吕君,就像侍奉生身父亲一样。吕君死后,没有子嗣,钱乙就为他收殓安葬服丧,又替吕君嫁了孤女,按年节祭奠供奉吕君,都和自己的父亲一样。

 

逝世

 

一天,钱乙早上起来,为自己把了一下脉象。随后,他吩咐家人通知自己的全部亲人过来,钱乙跟他们一一对话后,叫家人为他准备一套干净的衣服,换好后,他叫家人自己去忙。他静静地坐在床上,看着庭院里的小孩高高兴兴地玩耍,自己仿佛回到童年。慢慢地,他闭上了眼睛。享年82岁。

 

钱乙一生为小孩治病,治好了无数的孩子,在他生命的尽头,回到了童年,无疑是最好的结局。他没有一个美好的童年,却没有失去博爱的心,把博爱的心播撒给每一个孩子。不愧是一代名医!